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成果转化 >> 项目简介
刘必成:基于细胞外囊泡的肾脏病精准诊疗新技术
发布日期:2022-10-19  浏览次数:1672

image.png


刘必成,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肾脏病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肾脏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器官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东肾病协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肾脏病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5年,擅长肾小球疾病、慢性肾衰竭等诊治。主要研究方向为肾脏纤维化机制及其临床转化研究,是国内最早开展肾脏纤维化系列研究的著名专家之一。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江苏省医学科技专项等课题等20余项。发表中英文论文、综述460多篇,其中SCI收录17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950,他引3600多次。主编国际上第一本《Renal fibrosis:Mechanisms and therapies》、和国内第一本《肾脏纤维化-基础与临床》等中英文著作6部,副主编、参编著作40余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1)等省部级成果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等省部级成果二等奖3项,其他成果10余项。荣获江苏省突出医学成就奖和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围绕基于细胞外囊泡(EVs)的肾脏病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进行了系列创新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1、发现小管细胞源性EVs介导的细胞间对话是小管间质炎症形成的重要新机制,研究内容发表于本领域权威期刊;2、建立了以外源性EVs为载体的小管间质炎症干预新策略,构建了基于巨噬细胞源微囊泡的地塞米松及IL-10递送系统,证实了其有效靶向损伤肾脏并在AKI及AKI向CKD转变中发挥显著的治疗作用。研究成果分别在Theronostics,Sci Advances等发表,并获授权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各1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3、发现CKD患者尿液外泌体CCL2 mRNA, miRNA-29c表达能够反映肾脏病理、肾功能及疾病进展,而尿液外泌体PLA2R蛋白对特异性诊断膜性肾病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Am J Pathol等,为开发CKD无创、精准诊断标志物奠定了基础。通过上述系列创新研究,我们率先建立了以EVs为载体的肾脏病精准诊断和治疗新技术,该项国际前沿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可能为肾脏病及其他疾病精准诊疗提供革命性技术平台。